ror体育官方网站在千禾社区基金会所扎根的珠三角地区大社区,是全国流动儿童最为集中的地区。大量流动人口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推动城市化的车轮滚滚向前,然而他们的子女和家庭却难以融入、扎根城市。
城中村与流动儿童教育主题线日举行,由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新公民计划、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以上机构均为资助者圆桌论坛“流动儿童议题小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联合“流动的中国”研究网络、广东省美丽关爱慈善基金会、禾平台共同举办。
而千禾社区基金会作为地区枢纽组织,千禾社区基金会社区教育高级项目经理梁海荣以《珠三角流动儿童议题枢纽经验分享》为题,讲述珠三角流动儿童群体的发展背景,以及千禾近年展开的具体行动,呈现千禾如何发挥枢纽作用,实现从“我”向“我们”的转变,拓宽流动儿童议题广度、深化议题价值,助力议题网络搭建与公益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算,2020年,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规模达456.75万人,占全国流动儿童规模的22.84%。流动儿童在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教育困境,包含了四个层面:
首先,在学校层面,由于户籍限制,流动儿童进入公办教育存在困难。由于政策对民办教育的限制,当下的一些打工子弟学校正逐渐关停,未来流动儿童的入学挑战可能会更加严峻;
其次,在社区层面,流动儿童聚居的城中村公共服务明显不足,城市规划以满足户籍人口需求为主,而忽视流动人口需求,导致很多城中村社区缺少流动儿童能使用的公共空间、文化游乐设施;
然后,在家庭层面,大多数流动家庭里因为父母工作时间长、家庭收入低、居住环境狭窄、教育方式传统等因素,往往难以创设良好的儿童教育支持和成长环境;
最后,在社会层面,与更为人熟知的留守儿童问题相比,随父母迁徙、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问题属于灯下黑,他们的“隐性困境”常常被公众忽视。
而这些因素的叠加,也会让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学校后心理压力剧增,甚至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对自身安全、社会融入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带来极大影响,让他们在整体社会流动上容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作为一家成立于2009年的社区基金会,千禾一直关注流动人口社区需求,希望能够改善流动儿童的处境,让孩子和家长“在一起”成为可能。千禾经过多年工作观察发现,流动儿童教育需求是有层次的,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需求。例如,最初刚来到城市时,他们会需要一些有质量的陪伴,建立对城市和社区的安全感;随之而来的就是有学上、有可负担的课外活动等需求。
为此,千禾致力于发挥自身公益枢纽的角色,动员并连结基层政府、企业、基金会、慈善团体和研究机构等各界力量,回应流动人口及其家庭在城市发展等重要议题。
那么,纵观珠三角地区的支持流动儿童教育的社会组织,大家在哪些维度做了何种尝试呢?我分别从回应策略、关注问题与代表机构三个层面整理出以下表格。
第一,研究与政策倡议的工作,目的是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福利水平,推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优质发展,提高议题的关注度。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机构包括千禾、青草公益,以及韩嘉玲老师所在的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暨南大学每年都会开展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为主题的论坛,过去与千禾一直保持联系,未来也将有更多的联动。
第二,在项目资助方面,资助流动儿童社区教育、学校教育等公益项目的组织机构,包括例如千禾、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深圳市幸福慈善基金会等。这些基金会均通过资助和赋能关注流动儿童的机构,以更多元的方式支持流动儿童的成长,推动区域议题网络的形成。
第三,在流动儿童学校教育支持方面,有社会组织保持与学校合作、为流动儿童学校教育补充资源。例如深圳彩虹花公益小书房,通过提供梦想书包为在校流动儿童发放童书、培养师资;例如微澜图书馆,盘活图书资源。类似的机构和行动,还有广州微笑阅读成长中心的微笑阅读班级,以及微澜图书馆等;
第四类,也是千禾经常接触的社区公益机构,例如火把社区、深圳六色石、比邻、广天、蓝欣等,通过开办社区中心,提供面向流动人口的综合服务,回应流动儿童安全看护不足、社区融入困难、缺乏校外教育机会等问题;
第五类是开展流动儿童父母赋能的机构,例如善导童享家、广州幕天青少年教育发展服务中心等。他们通过关注流动儿童父母教养能力和教养方法的提升,从培养和支持父母入手,实现流动儿童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第六是一些关注不同年龄段流动儿童成长和多元发展的需求,设计教育产品并递送到学校或社区中的机构。例如,关注0-3岁早期教育的活力亲子园,会和珠三角地区的一些社区机构合作,培养在地的志愿者与早教老师,为0-3岁的流动儿童提供早教服务。青草青少年成长服务中心则是为结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后准备升学的流动儿童提供升学咨询和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关注职校生和职业教育的hope学堂。以及关注流动儿童美育能力培养的启创多元梦想课堂,等等。
第七类,则是通过教育创新方式,开展流动青少年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直接办学的机构,例如广州的实务学堂等。
在珠三角地区,关注流动人口和流动儿童的公益机构数量不多,更多的社会组织只是把面向流动儿童的服务作为众多工作中的一部分开展,而上述专注流动儿童群体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整体发展的趋势是比较令人担忧的,甚至还存在着不断减少的趋势,为何如此?
我认为,首先是流动儿童相关议题的倡导不足,社会整体关注度比较低。其次,由于政策因素、机构自身的筹款压力等,导致很多一线机构难以存活,出现减少的趋势。另外,机构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人,而很多一线机构因为存在筹款和发展的压力,缺乏对员工的能力建设支持,行业里的优秀人才本就相对稀缺,又难以长久留住。最后,则是不同回应策略的组织之间的互动性还相对较弱,尚未形成很好的聚合影响力。所以关注流动儿童的机构很有必要在一起做这样的研讨会,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家形成合力,推动议题网络的发展。
千禾社区基金会的定位是社区公益资源对接枢纽。在流动儿童教育议题领域,作为枢纽的千禾做了哪些工作?
千禾会在不同城市、不同社区投放一些轻量化的公益产品并开展活动。以“橙汁书袋”为例,作为千禾的一项轻量化公益产品,截至2022年7月已辐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17个城市,与累计152个扎根社区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公益产品的铺开,为千禾做好公众倡导,搭建社区行动者网络奠定了社群基础。
与此同时,“小禾的家”作为千禾的品牌公益项目,通过在流动人口社区支持建设儿童友好空间,促成社区行动与公共空间网络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千禾也会定期开展机构走访与经验交流的活动,例如深圳地区流动儿童支持机构工作人员的交流大会等,推动议题网络更稳固地建设。
第二,人才培养同样关键。千禾非常重视对社区教育工作者与自组织成员的赋能培养,例如为“橙汁书袋”队长提供包括课程内容、团队合作、组织能力等不同方面的学习,为有热情参与社区工作、关注流动儿童议题的青年提供为期一年的学习和社区实践的机会,或者为合作机构伙伴提供社区领导力和协作能力提升课程,支持大家更好地培养社区志愿者自组织,激发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动力与能力。
第三,是投入耐心资本。社区教育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与长期投入的事物,所以千禾逐渐引入了“耐心资金”的尝试,同一些专注议题的内容方设立共建相关主题的专项基金,或者与一些在地企业合作发展区域型的社区发展专项基金,为相关社区组织提供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
最后,千禾也会通过流动儿童领域的研究倡导、社区工作知识生产、以及公众公益传播等方式,扩大议题声量。例如,千禾支持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团队开展流动儿童相关的政策研究,与其他机构共同开展面向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等主题调研、探讨和经验梳理。例如去年6月,千禾与广东省美丽关爱慈善基金会一同支持发布的《广州市流动儿童教育和社区公共服务资源调研报告(2022)》,借助相关议题的研究与倡导,提升议题影响力。